黑龍江伊春老伐木工甄長龍
放下斧頭鋸 護住“祖母綠”
林海深處,山路蜿蜒,54歲的甄長龍一身軍綠服,健步如飛。
龍江9月,秋意正濃。這里,是黑龍江省伊春市上甘嶺林業局溪水國家森林公園。深吸一口氣,滿是清新味道。
林海莽莽,松濤陣陣,地處小興安嶺腹地,伊春猶如鑲嵌在我國東北的一塊“祖母綠”。
甄長龍與這片綠有著不解之緣。他曾扛著斧頭鋸,在這里當了10多年伐木工。
那時的伊春,好比一座大型木材加工廠,數十年采伐,共為國家建設提供優質木材2.7億立方米,占我國國有林區產量的近1/10。
經年累月,“祖母綠”開始褪色?!按髽溟L成需要幾十年,砍掉卻用不了一分鐘。再密的林,也架不住伐?!闭玳L龍說。
為護住“祖母綠”,2011年伊春林區停止了主伐生產;2014年,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。
放下斧頭鋸,甄長龍成了一名護林員。如今他的主要工作是巡山,每天走二三十公里,查看林木是否“生病”,防范有人偷伐?!盎馂亩喟l季節,更得打起十二分精神?!?/p>
從伐到護,感覺咋樣?
甄長龍嘿嘿一笑:“這咋說哩?以前,喊著號子伐木是為國家作貢獻;現在,聽著鳥鳴護林一樣是為國家作貢獻?!?/p>
在伊春,像甄長龍一樣的護林員有1.23萬人。數據顯示,伊春林木總蓄積已由2010年的2.56億立方米提高到2.92億立方米,森林覆蓋率由83.9%提高到84.4%。
點 睛
森林是“地球之肺”,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的家園,也是美麗中國的重要標志。我國近5年來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,有效提高了大地的“肺活量”,推動天然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長,森林中的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。這一工程還引導林業企業轉向發展旅游、撫育森林,促使綠色經濟蓬勃發展。(記者 鄭少忠 謝振華)
故 事
寧夏鹽池牧民張國
放養改舍飼 草已齊腰深
“以前養200只羊,‘羊把式’抱著放羊棒跑一天,掙錢少不說,還時常鬧矛盾,自從退牧還草以來,開始舍飼精養,‘羊把式’也解放了?!睂幭柠}池縣高沙窩鎮賀莊子村的張國感慨地說。
鹽池位于寧夏東部,是寧夏灘羊的集中產地。賀莊子村就是其中典型的以養羊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村莊。
然而,這個以羊聞名的地方,曾因過度放牧導致草場急劇荒漠化,天然草原退化面積一度達90%以上。
當地曾流傳著一則趣聞:每到風沙季節,流動沙丘一夜間就能堆得與房屋后墻一樣高,有人順著流沙形成的沙壩往家走,結果竟到了別人家的院子里。故事聽起來有趣,但也反映了不合理放牧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。
2003年,寧夏開始在全區境內草原全面實行禁牧封育。同年,鹽池縣加強草原保護,植被覆蓋和產草量得以增長。自此,當地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積逐年縮減,生態環境明顯改善。
張國告訴記者,以前草場退化嚴重時,30畝草原連1只羊都養活不了?,F在草已長到了齊腰深。他們家養了800只羊,每年養羊收入有20多萬元,舍飼精養后,草地糾紛再也沒有發生。
賀莊子村的改變,是寧夏草原生態建設的縮影。經過10多年不懈努力,寧夏退牧還草成效卓著,一些多年不見的蒙古冰草、長芒草散布在賀莊子村的天然草場上,甚至溫性草原地區的發菜、地木耳也大量出現。天地遼闊、風吹草低的詩意畫卷得以重現。
點 睛
“沙窩窩”里的賀莊子村,用實踐證明了環境與經濟之間不必是一場零和博弈。退牧還草后,村子不但迎來了好環境,更贏得了好發展。2014年,國家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并擴大規模,將其作為從源頭防治水土流失、減少自然災害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,這一工程的實施也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重要契機。(記者 朱磊)
故 事
甘肅護林員馬雪俊
整改抓落實 山谷清凈了
一場秋雨后,站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祁豐林場,遠處祁連山山巔的積雪清晰可見,空氣朗潤清爽。祁豐林場紅山護林站站長馬雪俊和往常一樣,開始巡山查林。
“山谷終于安靜了?!瘪R雪俊回憶,從上世紀90年代起,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就時常傳來炸山炮響,山區豐富的礦產資源被無序開采。僅在紅山護林站轄區內,就曾有兩家礦企。
大規模無序采探礦,造成植被破壞、水土流失加劇、地表塌陷等環境問題。隨著人們對祁連山生態保護的關注度不斷提升,環保整改行動開展起來,2015年底,這兩家礦企關停了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toptabletennisgear.com/dt/5811.html
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,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
上一篇:重慶市將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
下一篇:塞罕壩的巨大成就是怎么來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