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蘇網訊 “梨花”傳戲韻,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,守護好、傳承好、發展好這一瑰寶,是廣大戲曲藝術工作者的重要使命。4月26日,第四屆“梨花杯”全國青少年戲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(南京)戲曲教育教學研討會在江蘇大劇院舉行,共謀傳統戲曲教育的創新與發展。
中國戲曲學院科研處處長吳新苗主持了本次研討會。與會專家圍繞戲曲劇目教學的規范性、戲曲基本功課程教學法與教材建設、新時代戲曲人才培養的因材施教方法、戲曲專業教師的培養與規范等進行了深入探討。
培養新時代戲曲人才 針對性分類施教
研討會上,四位論文獲獎者圍繞獲獎論文發言。在談到戲曲教學方法運用時,安徽藝術學院戲劇學院教學督導、副教授鄒榮學強調,可以通過類比法、比較法、討論式教學等來進行“戲曲寫意”教學方法的創新,降低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難度。
學生的天賦有高低,傳統教學手法和現代教育理念如何融合?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楊曉浤表示要因材施教,培養新時代戲曲人才,應當有針對性分類施教,探索戲曲人才成長規律。
針對戲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問題,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助理研究員蔣羽乾從多維角度梳理,教學中要積極變革、打造順應時代的唱腔教學;京昆打底、文武兼備的身段教學;情、理、技有機融合的劇目教學。
融合創新,讓課程思政潤物無聲。浙江音樂學院副教授何晶說:“在戲曲發聲教學中,會針對越劇演員不同的行當和流派進行因材施教。”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,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。
戲曲教育辦學中,招生難,培養難,戲曲教育需要投入大,成本高,就業難。江蘇省戲劇學校校長朱琰認為,可以通過校團的深度合作,精準化為院團培養人才。
戲曲教師是根本 既要嚴師也要名師
戲曲教師是根本,但由于種種原因,當前專業教師也存在一些必須引起各方面逐步重視的問題。江蘇省戲劇學校原校長何華平建議要深化“三教改革”提升關鍵能力,推動戲曲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。戲曲教師數量不足,專業教師老齡化等問題,影響戲曲教師隊伍建設,戲曲教師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,需要多方合力。
戲校是戲曲人才的“搖籃”。嵊州越劇藝術學校書記、校長錢江南說:“實踐是培養戲曲人才的唯一方法。”“既要嚴師也要名師,雙管齊下,才能出現戲曲的新苗。”江蘇省演藝集團黨委委員、副總經理、一級演員李鴻良認為:“面對高端戲曲人才的缺失,戲曲學校師資的匱乏,建議把名師走進戲校,把演戲經驗傳授給學生。讓舞臺上的老戲骨,為培養戲曲學生發光發熱。”
創新戲曲學科建設 傳承優秀戲曲藝術
當前,戲曲專業教材建設是短板。據統計,目前文化教材有350冊,沒有一冊是戲曲專業教材,戲曲教材建設任重而道遠。“以點帶面,組織團隊攻關編寫高質量教材是一種途徑。”何華平認為,教材形式多樣,有關部門需要完善對教材編寫、審核、使用和評價的管理。
戲曲藝術融合了東方哲學、倫理、美學、民俗等眾多方面的精華,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與重要表現形式。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科教處處長李明珍說:“戲曲會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孩子和每個中國人,心靈的歸屬地,每一出戲教會我們生活觀和價值觀。”扎實開展戲曲教育學科建設,對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toptabletennisgear.com/ys/150906.html
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,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